安岳县第四人民医院的发展史,是一部医疗疾病防治工作的成长史,更是一部健康卫生工作者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的奋斗史。多年来,几代红会人敢于有梦、勇于追梦、勤于圆梦,用真情和汗水谱写着第四人民医院的光辉历史。回顾医院峥嵘岁月,不断赓续奋斗精神,凝聚起建设美丽家园的磅礴力量。
1923年,在当时的安岳县东方第四区(今龙台镇)的山巅之上,建立起一所特殊的医院——“安岳县红十字会诊疗所”。
1950年初,安岳县第四区(龙台区)人民政府接管了龙台红十字会诊疗所。保留其原有医务人员、地址和房产;经济扔实行独立核算,业务仍归“中国红十字会”领导,照常开展工作。
1950年4月,因土匪劫场纵火,龙台场的房屋被焚烧近半,县红十字会诊所也未幸免。其财产仅救出出诊箱1个,镊子和剪刀等医疗器械24种。其余房屋、药品、用具及文书档案等全被烧毁。红十字会诊疗所的医务人员无处安身纷纷离去,只剩下蒋维中1人在废墟上搭了个草棚继续为病人诊治疾病。
1950年秋,在当地政府关怀和支持下,原红十字会诊疗所由西医蒋维中、中医刘明高、药剂员汪金光3人组成筹建小组。向群众募得树条100余根、人民币80多元,以修建小屋3间。同时将当地慈善会的中药铺的全部药品及用具并入药库。共折合至今200万余元,职员恢复为7人,重新建立了龙台红十字会诊疗所。
1954年,龙台红十字会诊疗所的经费纳入县地方财政预算,人事与业务由县卫生科同一管理,工作职责范围与其他区卫生所大致相同,体制属全民所有制。同时,县卫生科拨款400元,为红十字会诊疗所新建房屋4间。
1956年,经遂宁专署批准,龙台红十字诊疗所设病床15张。
1963年,龙台红十字诊疗所更名为“龙台区医院”。扔保留红十字会会务干部2人的编制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在1968年成立了“龙台区医院革命委员会”。红十字会会务人员虽列入区医院编制,但无活动经费。红十字会的组织名称无形消失。
1974年,“龙台区医院革命委员会”更名为“龙台区卫生院革命委员会”。
1978年,取消“革命委员会”后,保留“龙台区卫生院”称号。
1982年,龙台区卫生院正式启用“安岳县红十字会医院”的新印章。
1984年,县红十字会理事会恢复并搬迁至县城(卫生局内)后,红十字会医院仍保留它在龙台场的地址,以及总干事1人的编制,与龙台区卫生院共一套人马,挂两块牌子,担负着1个区卫生院的工作任务。
1992年,县卫生局根据县政府123号文件“辖区并镇”精神,以安卫发(1992)111号文件撤销龙台区卫生院,建龙台中心卫生院,而安岳县红十字会医院名称,与中心卫生院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。
1994年,根据四川省卫生厅、四川省红十字会072号文件精神,安岳县人民医院命名为安岳县红十字会医院,更名原龙台红十字会医院为安岳县红十字会第二医院。
1997年,创建成为国家“一级甲等”综合医院,有职工97人。
2005年,安岳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增核安岳县红十字会医院差额拨款事业编制20个,同时总编制数为110个。
2006年,为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,发挥医院所在地卫生院的整体功能,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工作,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发【2002】13号和安委发【2004】19号文件精神,将龙台中心卫生院与龙台镇卫生院合并,保留龙台镇中心卫生院和龙台镇卫生院牌子不便,单位所有制性质、人员身份、人事劳资关系等待遇不便,龙台镇中心卫生院、镇卫生院的资产、职工实行统一管理,对外仍保留安岳县红十字会医院的称谓。
2009年,安岳县机构编制委员会重新核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编制。龙台镇中心卫生院编制总控制数110个,其中护士配备数39个。
2011年,经资阳市卫生局同意,安岳县龙台镇中心卫生院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合格。
2014年,经资阳市卫生局评审,安岳县龙台镇中心卫生院二级乙等评审合格,将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医院。
2014年,经中共安岳县县委编制委员会同意,安岳县龙台镇中心卫生院增挂“安岳县第四人民医院”的牌子,其他机构编制事项维持不变。
2017年,经资阳市卫健局复审,安岳县龙台镇中心卫生院二级乙等复审合格。
2021年,根据县委政府文件精神,撤销偏岩乡卫生院、白水乡卫生院,合并至安岳县龙台镇中心卫生院。单位所有制性质、人员身份、人事劳资关系等待遇不便,偏岩乡卫生院、白水乡卫生院的资产、职工实行统一管理,对外撤销原有医院的称谓。